综合新闻

综合新闻

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我校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陶一桃、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李凤亮获评“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

2019-08-06 19:00 浏览:

近期,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组织开展了第三届优秀社会科学家评选活动,共有10名学者获得“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称号,其中深圳市两人入选并接受深圳特区报记者的专访。我校教授、博导,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发展(深圳)研究院院长陶一桃入选,而另一位入选者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人文中心讲席教授李凤亮也与我校渊源颇深,曾任我校副校长,现兼任我校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艺术学理论学科带头人。

陶一桃:中国观念走出去的文化使者

陶一桃长期从事中西方经济思想与理论研究,1993年从内地来到深圳大学,她逐渐将研究重心转向中国改革开放史及其思想史、中国经济特区发展史、中外经济特区比较研究,以及中外自贸区、湾区比较研究等。

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陶一桃频繁受邀为非洲开发银行、联合国计划开发署以及越南、俄罗斯、南非、卢旺达、柬埔寨、印度、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际机构和国家,作特区、自贸区发展规划及咨询,这促使她越来越多地活跃在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成为中国观念走出去的文化使者。

历任深圳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深圳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任课教学、带研究生,虽然行政管理、科研工作与日常教学同样繁重,但陶一桃不仅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节奏,还著书立作,留下大量学术财富。其代表性著作《中国经济特区史论》《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先后在英国、德国、埃及、俄罗斯、蒙古国等地,译为当地文字出版,还编撰有《中国经济特区发展报告(蓝皮书)》《中国双创指数蓝皮书》《一带一路研究》等报告与期刊……

如今,在粤港澳大湾区即将成为下一个全球经济重要增长极的趋势下,陶一桃正以身体力行阐述着她的信念与使命:“中国学者要走出去,以广阔、开放的胸怀,在世界上建立我们的学术话语体系,寻求价值包容、增进了解、消除对抗,走向命运共同体。”

李凤亮:期待用学术进步反哺时代与城市

A86A

李凤亮曾先后任教和工作于江苏师范大学、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并在美国南加州大学访问一年。2008年,不到37岁的他调入深圳大学任党委常委、副校长,2016年10月调任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

李凤亮的研究方向既有传统的人文研究,也有与现实紧密结合的社会科学研究。此前,他一直从事文艺理论批评与比较文学研究工作,在小说诗学、批评理论、海外华人诗学等方面发表了大量富有价值的学术成果,被誉为国内“米兰·昆德拉研究第一人”“海外华人学者批评理论研究的拓荒者”。来到深圳之后,他的研究逐渐转向文化产业、文化创新、城市文化等领域,并迅速成为国内新兴文化业态研究的领军人物。

在学术研究的同时,李凤亮在高校还承担了众多的行政工作,为深圳的高等教育以及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深大担任分管文科的副校长时,李凤亮提出“基础与应用并重,以应用对策为主”的深大文科发展策略,并积极推动实施“人文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取得显著成效。2009年李凤亮在学校支持下创办文化产业研究院并兼任院长。十年间研究院已先后成为广东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东省委宣传部“重点智库”,并获文化和旅游部批准筹建华南地区唯一的“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到了南科大以后,他不断推动新型特色文科的建设,推动实施“思想文化建设五年行动计划”,面向理工科本科生的通识教育以及科技考古、创意写作、科学传播、艺术科技等特色研究方向深受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