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深圳大学在粤海校区海桐斋举办了一场特殊的交接仪式。91岁高龄的孙熙涛老先生再次拿出12万元积蓄,委托石岩街道党组织交给深圳大学,要求以特殊党费的形式,资助深圳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与医学部的3名家庭经济困难且品学兼优的大一学生。
在2024年7月,孙老先生就曾以同样的方式将12万元交给深圳大学,用于支持应对欧美“卡脖子”关键技术领域专业的3名大一新生,每年为每人提供1万元学费及生活费补助,直至毕业。这些特殊党费,承载了一位老党员对国家发展的赤诚牵挂,对下一代成长成才的殷切厚望。

孙熙涛是一位抗美援朝老战士,曾获光荣在党50年勋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勋章、湖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1934年7月,孙熙涛出生于江西省九江市,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年仅16岁还在读高二的孙熙涛投笔从戎,成为新中国成立现代装甲兵部队后的第一批修理兵,于1952年奔赴朝鲜部队前线抢修坦克。退伍后,孙熙涛放弃干部身份,选择进入湖北武汉重型机床厂。他始终以当普通工人为荣,参与过新中国第一艘航天远洋测量船天线基座的关键零部件加工制造的技术攻关,以及我国最早的重型数控机床的制造。退休后,他受深圳企业邀请到工厂进行技术指导,70岁才离开工作岗位。
“我自己很平凡,一辈子就是个普通战士,普通工人。以前做技术指导积攒了一些钱,现在每个月退休金6500元,再加上看病大部分有社保报销,钱已经够用。”孙熙涛谦逊地表示,这并非捐赠,“那些革命烈士连生命都献出来了,我能活到现在为社会做一点小贡献,没有资格说‘捐’这个字。”他强调:“我这不是个人捐赠,我是替党的教育事业,为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交的一笔党费。”
为了向孙熙涛致敬,亲身感受老党员的初心与情怀,2025年1月8日,三位受助学生在学校党委学生工作部两名老师的陪同下,看望这位资助他们的老人,并送上感谢信。得知学生是分别来自计算机与软件、物理与光电工程、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后,孙熙涛连声说好。
孙熙涛的奉献远不止于此。“人活着,就要为社会留些温度。”这句话,他用一生践行。2003年,《深圳经济特区人体器官捐献移植条例》颁布之际,他就第一时间报名成为首批器官捐献志愿者,并于2004年在武汉完成登记。2020年确诊癌症后,他正式签署志愿书,决定捐献角膜及遗体用于医学研究。提起这个决定,他只是淡淡地说:“我只是尽了自己的一份力,相比于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我做的并不多,我已经非常幸福了。”
(来源 学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