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综合新闻

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深圳大学举办第二届低空产业研讨会 共探低空产业新质生产力与技术突破

2025-04-28 19:44 浏览:

2025年4月27日,深圳大学第二届低空产业研讨会在粤海校区本原楼大讲堂开幕,来自学术界、产业界的顶尖专家及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安全、通信、感知、监管、应用”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探讨,共绘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蓝图。百余位专家学者参加此次研讨会。

深圳大学副校长周辉致欢迎辞。他强调,低空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耐心经济,深圳大学已牵头组建广东省垂直起降飞行器制造创新中心(以下简称省创中心),将打造低空产业共性技术平台,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助力低空产业生态建设。

通信导航深度融合:构建低空经济“数字底座”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校长,郑州大学学术副校长邓中亮在主题演讲中指出,低空经济正面临“叫不到、看不见、管不住”三大挑战,通信导航深度融合是破局关键。他提出,通过北斗与5G/6G技术的融合,构建泛在、精确、可信的智能时空服务体系,可实现室内外无缝高精度定位,推动低空服务从“人”向“机器数据”转型。其团队研发的“群智无人集群”技术已在智慧电网、生态监测等领域取得突破,未来将进一步拓展至隧道交通等复杂场景。邓中亮强调,学科交叉与复合型人才培养是技术落地的核心支撑。

顶层设计与智能网联:破解低空“互联互通”难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网络化协同空管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学军从国家战略角度解读低空经济,提出《低空智能网联体系参考架构(2024版)》的“五方三层两体系”原则,为行业提供顶层设计框架。他指出,低空智能网联需满足前瞻性、兼容性及经济性,通过“场景-技术-体系”联动建设,逐步实现空域资源高效利用。未来体系将向开放、可迭代方向演进,为无人机物流、城市空中交通(UAM)等场景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感知基座与数字视网膜:深圳发布全球首个市域级解决方案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鹏城实验室网络智能研究部副主任王耀威重点剖析低空感知技术瓶颈,指出传统ADS-B系统难以应对低空多样化任务,亟需构建“高分辨率环境态势生成+航空器精准监测”技术体系。他介绍,深圳市已推出全球首个市域级低空数字化管服系统SILAS,依托数字视网膜架构实现端边云协同智算,并计划发射低轨卫星完善空天遥感网络。其团队研发的“空天·灵眸”基础模型与电磁感知技术,为低空主动感知网提供创新方案。

单比特雷达与空天能源:硬科技驱动产业升级

深圳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黄磊展示了单比特雷达技术的颠覆性应用。该技术以低成本、轻量化优势解决无人机“算力-数据”矛盾,其团队研发的NanoSAR雷达已在电力巡检场景成功落地,探测成本较传统方案降低40%。北京大学工学院党委书记宋洁则聚焦能源瓶颈,提出高空风电技术有望突破无人机续航极限,并强调6G+空天地一体化网络对低空数据实时传输的核心作用。

企业实践:美团、十沣科技、中国移动、中国电信领跑场景落地

美团机器人研究院理事,高级总监陈天健介绍,其低空物流系统已完成百万架次验证,智能运行管理系统TBOS支持四维航迹预测与动态路径规划,计划三年内实现商业化规模运营。十沣科技北方总工程师宋曜利介绍了低空飞行保障系统的快速微气象重构与预测体系,该体系还可以支持低空飞行器进行虚拟航线测试,为低空飞行保障提供全面的数据和专业支持。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低空经济主任设计师彭璐与广东电信能力基地(大湾区)低空方案专家朱宣岱分别展示了“低空智联网”与“天地一体1+3+N体系”的实践成果,涵盖政务巡检、医疗运输等场景,凸显通信巨头在空域管理、应急响应中的基础设施作用。

广东省垂直起降飞行器制造创新中心

广东垂直起降飞行器制造创新中心主任,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杨军介绍了省创中心在推动低空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他指出,该中心聚焦垂直起降飞行器制造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先进技术创新制造能力提升,致力于打造贯穿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的产业创新生态。中心将针对当前低空产业的主要堵点卡点,建设“风矩阵”大科学装置;将围绕eVTOL整机制造需求,建设基础材料与制造技术研究中心、力系统研究中心、飞控系统研究中心等三大关键技术研发子平台,并搭建面向全国服务的低空飞行器专用共享平台;还将开展“341”业务板块,包括检测与测飞行训练,转化与服务三大共享平台和一系列创新技术服务项目。

下午,与会专家参观了省创中心龙华基地(深思实验室),深入了解电动航空前沿技术,共商未来合作方向。


(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