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综合新闻

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荔园经世讲堂传来“历史的回响”——《沉默的荣耀》总编剧卢敏深大开讲

2025-11-07 15:48 浏览:

11月6日下午,深圳大学荔园经世讲堂在粤海校区南区致艺楼多功能厅举行。中央戏剧学院教授、中国著名编剧、热播剧《沉默的荣耀》总编剧卢敏应邀以“历史的回响”为题讲述该剧创作的初心和那些幕后的故事。深圳大学党委副书记吴报水以及党委组织统战部、党委宣传部负责人,学校各学院(部)师生聆听讲座。

卢敏是中央戏剧学院教授、中国著名编剧,在学术与创作领域卓有建树,曾长期担任中央电视台电视剧评审专家,著有多种学术专著、论文及文学作品。其创作和策划的主要电视剧作品包括《曼谷雨季》《十天十夜》《隐秘而伟大》《绝密较量》等,近期因担任热播电视剧《沉默的荣耀》编剧而广受赞誉。

讲座上,卢敏从制作初心、人物定位、剧作结构难点、家国情怀接力、团队力量以及共鸣与回响六个方面分享了《沉默的荣耀》的制作过程。卢敏说,她在真实的历史照片中看到了烈士们面带微笑的模样,是他们慷慨赴死的精神激励了她进行长达7年的剧本创作。她坦言,为了打磨《沉默的荣耀》,自己放弃了一些稿费更高、难度更低、周期更短的剧。但她觉得对她来说是“有意义的”。

在传统的谍战剧中,角色大多都是虚构,而类似于《沉默的荣耀》以历史真人来写剧本非常困难。但卢敏说“值得做”,对她而言,讲述烈士吴石等人的故事,不只是写戏,更是一场对信念与敬意的回应。“人物要感动编剧,编剧才能感动观众。”卢敏说,正是“东海行动小组”的高尚打动了她,她才能写出感动千万国人的《沉默的荣耀》。“编剧就像建筑设计师,楼修完了,就不用看图纸了。同样的材料,既可以修成农舍,也可以建成悉尼歌剧院。这就要求编剧要有极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产出打动人的作品。”卢敏说。

在创作中如何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平衡关系?“如果完全按照历史来书写,那不如去看传记,所以剧本中一定要有艺术创作。编剧并不是史学家,而是表达更深的情感。”卢敏分享自己的创作理念时说。《沉默的荣耀》并不是一部“爽剧”,烈士牺牲的悲壮令观众感到“憋屈”“哭崩”。对此,卢敏说,自己并没有强制为剧本安上一个“美好结局”,因为有无数这样令人唏嘘的故事才有了新中国的成立,那些有名的、无名的人的牺牲,都远比剧本本身更令人震撼。“但这并不是悲伤,而是悲壮。”她说。

历史剧不再是“中老年特供”,《沉默的荣耀》在青年群体中也很受欢迎,复播率也很高,这都印证着这部剧的成功。卢敏认为,该剧的成功并非个人功劳,而是所有参与者共同努力的结果。烈士家属用深沉的信任和理解支撑着他们的创作;创作团队通过严谨的历史考证与史实挖掘,用大量真实的细节为影像呈现奠定了坚实基础;演员们极强的敬业精神和专业性让这部剧真正鲜活起来。她特别感谢《沉默的荣耀》的史实顾问郑立,其创作的《冷月无声:吴石传》成为该剧的历史脚本,并在此前拒绝了许多影视改编邀约,最后被卢敏的真诚打动,亲自帮助联系烈士家属,为剧本提供珍贵资料。“这部作品是一个好的团队共同付出、许多人默默支持的结果。”

在讲座的最后环节,卢敏在与现场师生的互动中表达了对当代青年的希冀——希望年轻人拥有家国情怀,既要有信念坚持自己的理想,又要有共情与理解的能力,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融媒体中心 记者 陈雅琪 实习记者 杨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