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首届临床与基础医学前沿国际学术大会(szFCFM-2025)在深圳大学开幕。本次大会主席团由詹启敏、董家鸿、姜保国、徐兵河四位院士领衔。这场以"肿瘤与衰老:从基础到临床的协同创新"为主题的国际盛会,吸引了来自美、英、日等国家的200余名专家,通过30场专题报告展示在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以及生物制药的前沿原创成果,深度探讨临床与基础医学协同创新国际合作新范式。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周丽萍副主任受邀参加大会开幕式。

"学术外交"架起合作桥梁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总医院院长姜保国代表大会组委会向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期望在深圳搭建一个国际化、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集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探讨临床与基础结合怎么样去解决重大疾病的科学思路,并且把这样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办成深圳医学的国际品牌会议系列。他期待以本次大会为起点,通过年度主题聚焦机制汇聚全球智慧,致力打造开放创新的医学协同范式,打通从“实验室”到“病床旁”转化之路。
破解癌症"密码本"有了新钥匙
在主旨报告中,詹启敏院士团队发布的食管鳞癌分子分型体系引发国际关注。该研究通过多组学分析将患者细分为4种分子亚型,使靶向治疗有效率提升至68.5%。诺贝尔奖得主、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巴里·马歇尔展示的幽门螺杆菌耐药性快速检测技术,可在30分钟内完成23种抗生素敏感性分析,检测成本降低80%。
应对老龄化挑战提出中国方案
针对我国2.5亿老龄人口的健康需求,姜保国院士团队首次构建了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骨代谢动态模型。该成果为骨衰老系统化干预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徐兵河院士则指出,我国抗肿瘤新药研发已从跟跑进入并跑阶段,但原始创新靶点占比仍需突破10%的关键阈值。他特别强调,建立临床需求导向的基础研究转化机制是突破创新药研发瓶颈的关键。
打造医学创新"深圳范式"
大会首创"年度科学议题锁定机制",每年遴选国际医学界最前沿的3-5个重大科学问题,邀请国内外顶尖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专家进行深度研讨,旨在打造立足深圳、辐射全球的学术品牌会议系列。本次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深圳在构建"临床需求牵引-基础研究突破-产业应用反哺"的闭环创新体系上迈出关键步伐,为全球医学创新贡献了中国智慧与深圳方案。
(供稿 医学部 通讯员 丘渭遥 摄影 周国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