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大要闻

深大要闻

深大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深大要闻 > 正文

著名作家梁晓声、王干亮相荔园金声讲堂 解码“影视文学改编的创作密钥”

2025-11-03 10:00 浏览:

秋意浸润鹏城,文脉激荡青春。11月2日下午,深圳大学“荔园金声讲堂”暨第3届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电影周“碰撞场:电影大师校园行”第三场活动在深圳大学粤海校区国际会议厅举行。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梁晓声,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作家兼学者王干受邀担任主讲嘉宾,与现场高校师生、中小学代表及市民朋友们齐聚一堂,围绕“影视文学改编的创作密钥”展开深度对话,解锁文字与影像转化的核心逻辑,为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电影周注入浓厚的人文与艺术气息。

深圳大学党委副书记吴报水,南山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小蓉,深圳市文联文艺创作和理论研究部主任梁超,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人文学院负责人,师生代表,以及深圳大学“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共同体项目成员单位师生代表与市民代表近400人参与活动。

双师联袂分享 拆解影视与文学的跨界关联

作为本次“电影大师校园行”的重磅环节,两位主讲嘉宾凭借深厚的行业积淀与多元的实践经历,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的分享。梁晓声以《人世间》等作品奠定文学地位,并有24年影视行业经验,亲历中国电影从复苏到受市场冲击的完整历程,其影视创作贯穿数十年,形成“创作长跑”。王干长期从事文学评论与编辑工作,擅长从经典案例中剖析文学与影视改编中“守正与创新”的平衡。

分享中,王干以《繁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为切入点,生动阐释影视改编的多元路径。他强调改编不应陷入“尊重原著”与“迎合市场”的二元对立,关键是找到平衡点,保留作品内核,结合影视特性与受众需求创新,让作品兼具文学底蕴与传播力。

在梁晓声看来,改编的关键在于“取舍”——需在保留原著精髓的同时,善用影视艺术特性。他以“蒙太奇”为例,指出镜头语言能通过组合无生命物象传递情感,这种感染力是文字难以替代的,有时一个空镜、一次静默,就能胜过千言万语。“好的改编应让影视与文学相互成就,而非彼此束缚”。他坦然接受他人对自己作品的再创作:“如果观众接受说影视改编得好,那一定是编剧改得好;如果观众觉得影视改编后不够好,那就是我原著的问题。”

对话青年创作 聚焦现实探讨城市叙事

在活动的互动环节,现场师生踊跃提问,问题聚焦青年创作、改编选择等话题,引发全场深度共鸣。

“作为土生土长的深圳人,如何像《人世间》那样聚焦平凡人,在文学创作中捕捉城市烟火气?”深圳大学人文学院2025级国学班本科生吴宜轩向梁晓声现场求教。梁晓声说,深圳作为改革开放标杆城市,40余年创造发展奇迹,城市发展速度远超文学反应速度,文化形态仍在动态生长,因此不必急于追求宏大叙事。他建议青年创作“从100个深圳人的人生开始”,“深圳本身就是创作富矿。青年创作者的优势在于身处其中,能直观感受城市动态,不妨从身边的平凡人入手,用报告文学、诗歌、人物特写、微短剧等形式,去反映深圳的生活,以真实感打动受众。”梁晓声说,“你可以大胆设想大目标,也可以从具体的小事做起。现在的原生态记录,未来就是珍贵的城市记忆。”

《人世间》中的角色和故事打动了很多观众和读者。蛇口育才集团育才三中教师宋祎蕾由此提出“教育如何平衡个人成功与家庭维系”的问题。梁晓声认为,家庭责任是个人成功的基础,若一个人漠视父母辛劳,很难指望他承担社会责任。教育不仅要培养成功者,更要培养有温度、有责任感的人。王干表示,个人发展与家庭团聚并非不可调和,适度妥协与主动规划很重要。

面对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高中学生唐诗然“如何将身边人物写活”的提问,梁晓声分享创作方法论:写活人物需要天赋与积累——天赋体现在对语言、情感的敏感度,积累在于多读经典,“关键是要选准能体现人物特质的细节,而非罗列素材,同时要学会共情,理解人物内心才能让作品有温度。”

受聘深大客座教授 助力大湾区影视人才培养

活动尾声,深圳大学为进一步深化与文学、影视领域大家的合作,正式聘任梁晓声、王干为深圳大学客座教授,吴报水为两位颁授聘书。此次聘任既是深圳大学传承时代薪火、厚植文脉根基的重要举措,也为学校文学教育与创作实践注入新动能。未来,深大将依托两位教授的专业力量,进一步搭建文学与影视交流平台,助力学子扎根生活、叩击时代,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作为第3届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电影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电影大师校园行”活动不仅搭建了文学与影视跨界交流的桥梁,更以大师智慧点亮青年创作思路。接下来,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电影周还将持续推出系列活动,为青年电影人提供更多学习、交流与实践的机会,推动大湾区影视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融媒体中心 记者 郭怡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