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基孔肯雅热病例的报道引发关注。随着夏季高温多雨、蚊虫活跃,这种由蚊子传播的疾病确实需要我们提高警惕,但不必恐慌,通过科学认识和有效预防,我们完全可以大大降低感染风险。
一、 认识基孔肯雅热:不只是“关节痛”
通过伊蚊(身上有黑白花纹的“花蚊子”)叮咬传播,各年龄段人群均有可能感染发病,典型症状为发热、皮疹、关节和肌肉疼痛。多数患者1周内可好转,但 30%~40% 患者的关节疼痛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健康危害较大。

二、识别症状:警惕"发热-关节痛-皮疹"三联征
1.典型症状
高热:突发39-40℃高烧,一般发热1-7天,常伴有寒战、头痛、背痛、全身肌肉疼痛、畏光、恶心、呕吐等症状。

关节症状:多累及手指、腕、踝等小关节;呈对称性疼痛伴晨僵;约20%患者疼痛持续数月(慢性关节炎)。

皮疹:发病后2-5天出现红色斑丘疹,多见于面部和四肢。

2. 伴随症状
恶心呕吐、头痛、结膜充血等,重症可能出现出血或神经系统并发症(<1%)。
【重要区别】:
与登革热相比,基孔肯雅热的关节痛更剧烈且持久,但出血倾向较轻。确诊需实验室检测(PCR或抗体检测),避免误诊延误治疗。
三、 预防核心:防蚊灭蚊,切断传播链!
1. 居家防护“三清理”
清积水:每周检查并倒置花盆托盘、废弃容器、轮胎等积水器物。
清死角:疏通阳台地漏、空调排水管,确保无污水滞留。
清杂物:整理庭院堆积物,减少蚊虫藏匿空间。

2. 个人防护“三要诀”
穿衣:外出穿浅色长袖衣裤,避免皮肤暴露。
驱蚊:使用含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的驱蚊剂,每4小时补涂。
避峰:避开清晨(6-9点)和傍晚(16-19点)蚊虫活跃时段出行。

3. 尽早就医
出现疑似症状尽早前往发热门诊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四、 治疗与预后
以对症治疗为主。绝大多数患者2-3周康复,慢性关节痛需康复训练,重症病例需住院观察(尤其婴幼儿、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
科学防控远胜于过度担忧。每一次清理积水、每一件防蚊衣物,都是阻断病毒传播的有效屏障。让我们用知识和行动,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来源 天津市人民医院 深圳大学校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