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综合新闻

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再捧优胜杯!深大“挑战杯”特等奖+5!

2025-05-21 10:55 浏览:

2025年5月17日至5月19日,由团省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科协、省社会科学院、省学联及肇庆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肇庆学院承办的第十八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圆满举办。在本届省赛中,深圳大学再创佳绩,捧起本届"挑战杯"省赛优胜杯,为深圳唯一一所捧得优胜杯的高校(普通院校组)。深圳大学共有24支队伍荣获省赛奖项,共有19支队伍入围终审决赛,其中,主体赛16支,肇庆专项赛3支。经过激烈角逐,深圳大学最终斩获主体赛特等奖5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肇庆专项赛一等奖2项、三等奖2项。

备赛过程经过赛前多轮打磨与培训,选手们充分把握时间,反复模拟路演状态,为比赛做好充分的准备。答辩阶段,参赛团队放手一搏,以最好的状态投入比赛,以最饱满的状态、最完善的作品迎接赛场考验。

线上打磨会

线下打磨会

喜获佳绩终审决赛获奖项目


主体赛特等奖


CONVERGENCE逐梦蓝图——面向Micro-OLED应用的极窄光谱蓝光材料研究

项目成员:郭昱熹、李钰兰、马嘉成、李喆贤、陈欣彤、陈俊瑾、黄梦钰

指导老师:尹校君、曹啸松、杨楚罗

所属学院:材料学院

项目简介:逐梦蓝图专注于Micro-OLED蓝光材料研发。Micro-OLED是AR/VR/MR显示的核心技术,而蓝光材料因激发能量高,存在稳定性差、色纯度低、能耗高等痛点。现有荧光材料性能受限,磷光材料成本高、难商业化。项目融合热活化延迟荧光、多重共振和分子内自敏化三大技术,创新开发出高效、稳定、低成本的窄谱蓝光材料,打破国外专利壁垒,推动核心材料国产化。项目依托深圳重点实验室,已取得专利、多项验证和合同成果。


光微智测——基于口袋实验室的光谱测量设计

项目成员:钟洁容、王培鸿、连梓杰、欧自濠、温佳裕、林梓煜、陈圣桦、彭秉曦

指导老师:赵改清、苏陈良

所属学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项目简介:光谱仪是一种精密分析测量仪器,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团队聚焦商用光谱仪体积大、价格昂贵、使用门槛高、难以实现大众化的痛点,迭代设计了四款体积小、成本低、操作简单、测量快、精度高的"口袋光谱仪",自研光谱分析软件兼容多系统多终端,可移动性强,用户掏出手机即可实时测量。团队获批"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校级重点项目,获得央视频等媒体平台播发20余篇报道。项目也获批2024广东省"攀登计划"重点项目,荣获11项校级以上奖项,已受理1项软著,已获得1项实用新型专利。


通晴达锂——面向低温环境的光热增强型电化学提锂系统

项目成员:王梓全、陈增烨、张元、梁注杰、贺萌瑶、刘家果

指导老师:邓立波、任祥忠、姚蕾

所属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项目简介:采用电化学方法从盐湖卤水中提取锂元素对于保障锂电池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盐湖地区冬季长且气温低,导致提锂速率低、选择性差且能耗较高,限制了该技术的广泛应用。本作品首次提出基于电极的光热效益、通过太阳能提升电极的温度从而改善提锂性能的策略,并从电极材料、太阳光的引入方式、集流体与分离膜材料等四方面进行技术创新,搭建了光热增强型电化学提锂系统,有望解决电化学提锂冬季开工率低的行业难题。


灯火熄,星河灿:特大型城市光污染治理何以可能?——以全国首个"国际暗夜社区"为例

项目成员:马益慧、姜雪瑞、叶瑜、郑可欣、严梦琳

指导老师:符阳

所属学院:政府管理学院

项目简介:团队聚焦特大型城市光污染治理难题,以全国首个"国际暗夜社区"深圳西涌为调研目标,深入西涌当地了解推动居民照明改造的难点,助力公共部门推进治理,共计访谈26次,获取50余页详实的原始资料与3万字的深度访谈记录。团队针对治理痛点宣讲光污染治理不是禁止用灯,建设暗夜社区并非全暗,提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动态平衡的治理路径,成功将理论构想转化为实践成果。项目推动绿色治理从学术研究向政策落地跃迁,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全球光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精确皮穿刺手术机器人系统

项目成员:张继宸、卢樾、蒋子昕、姚其其、李俊彦、李潇珏、郑楚健、张炜

指导老师:张希

所属学院: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

项目简介:在传统自动化穿刺手术当中,穿刺针为柔性物体,无法通过简单方法预测穿刺针在组织中的轨迹;穿刺针细长导致无匹配传感设备,无法检测穿刺针在组织当中的形状和位置。这些问题导致手术不精确、不安全。本项目建立穿刺针在软组织中的力学模型,精确预测穿刺针在组织中的轨迹;设计与模型相适配的穿刺针传感装置,能够检测穿刺针在组织当中的位置;最后根据模型和传感装置设计了相关穿刺算法,提升机器人穿刺手术中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一等奖


CONVERGENCE迅检先锋——基层一站式生化精准检测系统

项目成员:梁志聪、杨婧文、刘梓涵、王文佳、潘恩宇、赵佳鹏、杨盈、杨舒涵、马瑞鹏、胡钰杰

指导老师:刘昕宇、张雅各、陈昕

所属学院:医学部

项目简介:针对基层医疗检测结果出具慢、仪器操作复杂、检测精度低等痛点,本团队提出基层一站式即检方案,包括全自动生化检测平台和单人份、套餐化的试剂芯片,在仪器小型化设计的基础上,攻克了散射+透射光学集成设计、双重传热控温等技术难题,可实现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等相关多种生物标志物的定量测定,辅助医生精准诊断,促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


MBS:一套基于分泌蛋白的菌群功能注释系统

项目成员:曹鑫、孔维妙、李珈林、陈泽凡、余茗洋、吴佳民、董子涵、陈培骏、王弈蔚、孙乐婷

指导老师:汪业军

所属学院:医学部

项目简介:分泌蛋白是菌群与宿主互作的关键分子,但因其类型多样、难以识别,缺乏系统的注释工具。为此,我们开发MetaBecSec系统。系统包含三大核心模块:(1)一站式细菌分泌蛋白数据库与预测工具;(2)功能注释模块,可进行效应蛋白真核亚细胞定位、菌群-宿主蛋白互作以及"菌群-分泌蛋白-疾病"因果通路解析;(3)个体菌基因组和基因进化分析工具。该系统可应用于探索各种疾病的菌群作用机制,推动菌群与健康关系的深入研究。


潮间行者:广东沿海水上人的"上岸"问题与现代化转型研究——基于陆丰甲子地区的口述史调查

项目成员:罗小媛、刘宇涵、曾佳民、刘一凡、温俊恺、许世祺、刘晓微、许漫婷、潘嘉杰、陈立

指导老师:徐斌、张小也、孙晓莹

所属学院:人文学院

项目简介:广东沿海地区存在大量以船为家,以渔业为生的水上人。本项目采用口述史方法,通过实地访谈与文献搜集,梳理明清至当代"水上人"从"泛宅浮家"到"上岸定居"的全过程,探讨这一群体在经济生产、公民权益、身份认同等多方面的从边缘化到融入主流社会的历程,为"三渔问题"的文明文化传承困境提供实证参照。项目获全国大学生口述史成果交流赛一等奖。


三治何以融合:乡村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研究——基于龙母镇"说调议办评"机制的实践考察

项目成员:张煜、陈煊、李启华、杨安绮、谢思珊、黄茵娸、彭哲文、郭湘

指导老师:耿旭、刘华云

所属学院:政府管理学院

项目简介:项目由耿旭副教授带队,组建"左书右剑"实践团,赴龙母镇开展高校"百千万"突击队行动,以公共管理和社会学的专业视角深描"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发展现状,重点调研广东"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下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建构的经验和困境。团队实践获当地认可,成果荣获广东大学生乡村治理调研竞赛一等奖、2024年广东省"多彩乡村 共谱新篇"系列实践活动优秀摄影作品等奖项,团队事迹受国家级媒体新华网等报道。


基于振动传感器和边云协同框架的建筑监测预警系统

项目成员:田浩文、朱惠金、曹耿涵、陈琳、陈匡禹

指导老师:熊琛、龙武剑

所属学院: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项目简介:本项目提出了一种低成本、低功耗、高精度的无线建筑监测预警系统,通过对建筑振动特性的采集与分析,进而发现建筑的潜在危险并进行全天候的监测追踪。系统由采算传一体化监测节点和可视化监测平台组成,节点及其搭载的算法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无线监测系统同步精度低、部署难、成本高等问题。系统通过节点采集的数据可在监测平台实现对建筑的模型搭建及实时监测与反馈。该系统已在多地落地使用,未来可为国家推进建筑安全监测体系建设提供极大的助力。


毫米守卫——呼吸心率睡眠健康检测系统

项目成员:李浩原、阮俊恺、程玉露、李奥杰、许若伦、廖祖颐、闻雯、柳虹羽、罗若城、张尚贤

指导老师:朱华、田勇

所属学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项目简介:"毫米守卫——呼吸心率睡眠健康检测系统"针对慢性病患者、老人、婴幼儿、打工人等群体健康监测困境,依托毫米波雷达技术优势,打造低功耗、小型化设备。毫米守卫以无感式、高精度监测为核心,致力于打造低功耗、低成本健康守护方案,我们始终坚守初心,让每个中国家庭都拥有 "隐形健康卫士",用科技赋能生命全周期健康管理,助力"健康中国"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


"键"入佳境——超价键赋能硒化物,引领热电新纪元

项目成员:李裕庚、黄晓沛、郭钰、张梦原、赖建烨、宋斯媛、林可儿、彭佳颖

指导老师:胡利鹏、卓文祺、曹怡红

所属学院:材料学院

项目简介:GeSe作为中温区热电材料,其正交相因低ZT值及相变调控困难受限。立方相虽具高热电性能,但传统高熵合金化策略难以消除残留正交相,高掺杂又因点缺陷抑制性能。本研究创新性提出化学键调控策略,通过优化键合特性诱导正交-立方相变,揭示低掺杂下阳离子空位辅助稳定纯相立方GeSe的机制,突破高掺杂技术瓶颈,实现ZT值显著提升。该研究为新型热电材料开发提供高效、可控的制备途径,推动中温区热电转换技术发展,兼具理论创新与工程应用价值。


二等奖


CONVERGENCE涡虫新种生物学特性与红螯螯虾寄生虫防治探索

项目成员:王思琦、赵思远、王钰嘉、王灏均、陈理原、伍文

指导老师:汪安泰、张煜

所属学院: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

项目简介:本项目聚焦涡虫新物种鉴定与红螯螯虾寄生虫生物防治,首次在中国发现原卵黄目斜口涡虫属3新种、三肠目三角涡虫属1新种及单肠目1新纪录种,构建系统发生树确立分类地位,获首例斜口涡虫线粒体基因组近全序列。阐明新种独特生物学特性,如皮下注射式交配、"抛弃一次性交配器官"方式及专食涡虫类食性,其中中国斜口涡虫可捕食危害红螯螯虾的切头涡虫,为生物防治提供新思路。项目相关成果已发表多篇SCI论文。


何以休息:数字时代劳动者"离线权"规范界定与本土化引入

项目成员:胡欣楠、黄楚潆、张思义、付馨漫、杨丹婷、查骁芮、吴镕嘉、苏禹静

指导老师:侯玲玲、黄国英

所属学院:法学院

项目简介:本项目研究数字时代劳动者工作生活界限模糊化问题,归纳"离线权"本土化建构路径。基于对访谈案例和维权困境的实证分析,揭示数字化办公导致的"隐形加班"困境及制度根源。研究创新性融合"劳动解放法理"标准,提出建立"特定连续休息时间"制度框架,将离线权纳入劳动基准法体系。项目通过界定权益层级、细化劳动者拒绝权和用工方义务,构建权责均衡的规制方案;在实践验证方面,实施企业试点显示离线权政策可使加班时长下降,劳动争议减少。项目研究突破传统保障模式,构建"基准法定位+差异化权益+量化评估"的制度设计,既保障劳动者休息权,又兼顾企业正常管理需求,为数字时代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可操作性方案。


冻脂针——冷冻脂肪组织移植在整形美容中的研究和应用

项目成员:马文辉、曾敏熙、蒋丽、李琛、甘世佳

指导老师:潘勇

所属学院:医学部

项目简介:自体脂肪移植是临床整形美容外科中广泛使用的一项技术。然而,传统的脂肪移植术存在术后保留率低、移植物变性坏死等不良反应。团队采取冷刺激米色脂肪移植技术,证明其有效提高移植物保留率,改善移植物水平。这种改良移植术可以促进受体代谢水平的提升,降低代谢性疾病(肥胖)的患病风险。此外,其还具有更快的创面修复速度和更好的愈合质量。团队提出一种新的脂肪移植策略,并证明其可以提高受体代谢水平,改善皮肤的损伤修复效果,为优化整形美容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中国涡虫物种多样性及繁殖策略研究

项目成员:代子玉、林之茵、林伊瑶、冯乐媛

指导老师:孙婷、陶明、汪安泰

所属学院: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

项目简介: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而涡虫类生物在基础研究和生产应用领域具有多样价值,中国在此方面的研究具有紧迫性。本项目对采集于中国广东省水域的旋涡虫属和斜口涡虫属4新种进行组织学、分子系统学和行为学的综合描述,在物种生存和进化规律研究、丰富中国物种多样性数据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专项赛一等奖


CONVERGENCE栖墨山水——白土镇黎雄才故居片区低干预改造的"画意村落"

项目成员:蒋昕言、冯小珂、邹东航、黎明权、陈懿、陈颖熙、李琨、钟佩君、何铠帆、黄灿彬

指导老师:杨镇源、张轶伟

所属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项目简介:项目以"低干预、轻介入"为原则,打造全国首个"化淡妆"水墨IP村落,依托原生村落肌理,通过微改造手法——保留青砖灰瓦传统民居,局部植入水墨墙绘、留白庭院及写意景观小品,构建"屋舍入画、巷弄成卷"的诗意场景。项目以"国画基因活化"为核心,引入艺术家驻留创作、非遗工坊体验,策划四季水墨主题游线;同步联动生态农田与古法手工艺,发展"轻资产、重内容"的文旅经济。项目通过村民共建共享机制与PPP模式,实现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与产业振兴的有机共生,塑造"不拆真遗产、不做假古董"的乡建范本。


栖霞问稼——古村活化与农耕养老社区振兴

项目成员:黄伊婷、孙小涵、蔡伟聪、姚锦航、丘宇清、金欣坡、刘翔

指导老师:曾凡博

所属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项目简介:项目聚焦古村业态的改造升级,以围绕社区服务、打造地域印记,勾连城乡需求为基本理念,通过适老化空间重组和养老模式创新,激活乡村空间生产功能,促进古村落活化。项目重点对村内古建内部户型进行适老化改造设计,在保留传统建筑风貌的同时改善旧屋居住环境;增加亭子、院落、广场等公共空间,重构代际交流场景;增加农业大棚等生产空间,形成生产性景观与农事体验场所。


三等奖


蒋村栖心——肇庆高新区蒋家村产园人文后花园计划

项目成员:王琳、陈子新、黄晓敏、宁佳仪、蔡秉颐、蔡泳、陈源、李佳睿、冼冠华

指导老师:陈宇、李相逸

所属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项目简介:"蒋村栖心"振兴方案以肇庆高新区蒋家村传统风貌和民俗文化为基底,依托高新区新开发的人流潜力,作为首片示范点串联北江片区的其他村庄,响应上位规划打造农文旅带服务于高新产业园区。规划思路为三轴结构(鱼塘水岸轴、民俗体验轴、休闲生活轴),引入民俗季,有效活化建筑遗址为展览、民宿等;带动村内村民再就业、乡贤再归乡,实现村内再造血。项目愿景通过一二三期针灸式打造,有效激活蒋村旧村空间活力,打造民俗与休闲相结合的周末休闲区。

深大青年在本次大赛中展现卓越风采生动诠释了"自立自律自强"校训精神为本次"挑战杯"征程画上完美句号祝贺获奖团队!


(共青团深圳大学委员会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