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九届世界汉学大会首次在深圳召开,来自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位汉学家与会研讨。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出席大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此次大会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共同主办,深圳大学作为本土高校协办。深圳大学校长毛军发出席大会开幕式,并参与“新汉学计划”博士后项目启动。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承办大会第六分论坛“数字时代的文明互鉴与国际传播“,国际交流与合作部承办“新汉学计划”深圳博士研学营;来自人文学院、国际交流学院、传播学院的64名学生作为学生志愿者,积极服务于大会各个角落,从多维度助力大会的顺利举办。

世界汉学大会创办于2007年,旨在联合各国从事有关中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团体、机构和学者,立足汉学“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属性,通过中外汉学学者在不同学科领域的深度对话,推进国际汉学界对当代中国与当今世界的理解,已成为促进人文学科跨学科发展、联络世界汉学家、培养青年汉学人才的高端学术平台。
第六分论坛:数字时代的文明互鉴与国际传播
在数字时代,文明互鉴与国际传播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深大传播学院承办的大会第六分论坛,聚焦“数字时代的文明互鉴与国际传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该论坛由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杨洸主持并作主题分享。传播学院邀请了国(境)内外知名学者和专家作为嘉宾。浙江大学教授吴飞、赵瑜,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陈先红、兰州大学教授刘晓程、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李晓静、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姬德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梁海、深圳大学教授戴永红等国内数字文明与国际传播领域的知名专家,以及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谷民德、圣彼得堡大学教授罗流沙、北京语言大学范狄老师以及来自德国的马勀思老师等海外汉学研究者共同参与了分论坛的研讨。

通过分论坛的交流与研讨,形成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学术观点,为数字时代的文明互鉴与国际传播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同时,促进国内外学术机构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提升深大传播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新汉学计划”深圳博士研学营的创新实践
6月2日至5日,来自27国的32位“新汉学计划”博士生齐聚荔园,开启了以“智行深圳,创享未来”为主题的研学营活动。

通过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龚晓峰、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杨慧林高屋建瓴的讲座为营员深度剖析了深圳在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的底层逻辑和新时代汉学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的积极动力;参访腾讯总部、影石Insta360,让学员们近距离感受“科技巨头”和“科技新贵”的创新魅力;深圳城市规划展和河套深港合作区则展现了深圳这座城市的发展蓝图与智慧布局;探索南头古城,让营员们触摸到了深圳历史与现代的自然融合;AI技术讲座为大家打开了科技与学术融合的新视野;与企业代表和行业专家的座谈也让营员感受到了深圳科技与文化双轮驱动、经济与生态平衡发展、开放与包容共生共存的城市精神。这种将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了深圳大学的资源整合优势,为青年“汉学家”搭建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的优质平台,也为青年“汉学家”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鲜活样本。
“新汉学计划”是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打造的高端国际学术交流项目,旨在通过高水平人才培养和高质量学术合作项目,培养中文水平优异、文化背景多样、科研能力突出的优秀青年汉学与中国研究人才,推动汉学和中国研究跨文化、跨专业、跨学科发展。
多学院联动的64人志愿者服务网络
为确保大会顺利进行,传播学院选派了18名学生进入大会宣传组工作;人文学院、国际交流学院、高等研究院也按照大会需求,选派了共计46名志愿者进入会务组工作。

第九届世界汉学大会组委会也对志愿者的工作表示认可,发来了感谢信息:“感谢你们以专业的服务、温暖的笑容迎接每一位与会者,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感受到深圳大学的青春与活力。无论是前期的细致筹备,还是现场的灵活调度,你们都展现出了极高的责任感和团队精神,为大会的成功举办增添了最亮丽的色彩!特别感谢各位小组长的统筹协调,以及所有幕后默默付出的同学。你们的每一份努力,都是大会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
志愿者同学们也纷纷表示,通过参与此次活动,有幸见到了一些世界级的汉学家,聆听他们的报告,认识了新朋友,积累了会务经验,希望世界汉学大会越办越好。
(国际交流与合作部 传播学院 人文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