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第十届深圳教育改革创新成果交流研讨会在深圳大学丽湖校区举行。本次会议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深圳市教育学会指导,南方都市报社与深圳大学湾区教育研究院联合主办,以“聚焦课程改革 提升育人质量”为主题,吸引了全国教育专家、名校校长及教育实践者等数百人参会。会议通过主旨演讲、案例分享与圆桌对话,全方位展现了深圳教育改革的创新实践与未来图景。
国家督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九三学社中央教育文化委员会主任刘坚,深圳大学副校长汪永成,深圳市教育学会会长金依俚,南方都市报社党委副书记陈文定,深圳大学教育学部党委书记、二级教授李臣,南方都市报社党委委员、副主编刘岸然,深圳大学教育学部副主任、深大湾区教育研究院院长赵明仁出席活动。
汪永成在致辞中强调,教育需回应时代之问:面对人工智能的冲击,深圳率先将人工智能伦理课程纳入必修,守护教育的人性温度。他呼吁种下“融合、未来、希望”三颗种子,构建贯通理论与实践、衔接本土与国际的教育立交桥。
刘坚在主旨演讲中提到,当前教育陷入“学业过剩陷阱”——过度追求分数导致学生身心健康受损、创新能力缺失。基于深圳11个区的调研数据,他发现重视课程标准的区域,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幸福感显著提升,而过度依赖统考统测则加剧教育异化。他疾呼:“教育改革需唤醒主体自觉,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必须尊重教育规律。”

李臣以“开门办学”为喻,提出教育改革需打破多重壁垒:延长课间至15分钟,让学生“身上有汗、眼里有光”;推动研学旅行课程化,构建家校社协同的“无边界课堂”;重构跨学科课程体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需求。他展示的“生活探究微课程”案例,彰显了真实情境育人的力量。

本次会议还现场揭晓了“2024年度教育民生实事优秀案例”,赵明仁为相关单位颁发奖项。
深圳教育改革创新成果交流研讨会作为深圳教育改革的品牌项目,历经十载耕耘与积淀,已发展成为深圳教育界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年度学术盛典。本次会议将继续书写改革新篇,以先行示范之姿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范式,为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先行示范地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