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上午,2022首届深大湾区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深圳大学举行。论坛以“新时代‘双区’建设与深圳高质量创新发展”为主题,以“开放·融合·未来”为特色,邀请了百余位国内社科领域的知名专家,共话社科理论与实践创新。
据悉,由深圳大学组织发起的“湾区论坛”立足特区综合性大学的区位优势、地缘优势和人文优势,充分调动和整合了深圳大学现有社科力量,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服务于新时代“双区”建设和深圳市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和现实需求,积极贡献深大智慧、深大方案。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原主席肖钢;全国政协十一、十二届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院院长迟福林;原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俞可平;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陶一桃;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原所长、民盟中央第十二届法治委员会主任谢鹏程;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对外传播》《当代中国与世界》主编于运全;教育部青年学者、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张志安等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出席开幕式并做主旨演讲。
深圳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毛军发,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长陈志锋,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庆澜出席论坛并先后致辞。深圳大学副校长张晓红主持论坛。
开幕式上,毛军发在致辞中表示,深圳大学是深圳高等教育的“长子”和唯一的综合性大学,是深圳城市的品牌与名片。深圳大学学者应胸怀“两个大局”,以“国之大者”的姿态,树立为时代立言、为人民述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建设事业,贡献出自己的智慧与才情。毛军发表示,脚踏实地海让路,持之以恒山能移。为了更好地发挥探路尖兵、发展样本的作用,深大要树立“人才强校”理念,老师们要保持师者情怀,立德修身、精进学术、授业解惑、传播真理,以“国之重器”“国之英才”的气魄贡献的使命担当,积极探索服务于深圳高质量发展的深大方案。
据了解,首届深大深湾论坛由1场主论坛和9场系列分论坛活动组成,共邀请到约百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以及国内外的政界、学术界、企业界代表参加会议,通过智慧碰撞和思想交流,充分发挥跨界融合的力量,为深圳和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创新发展共襄盛举。
论坛上,肖钢以《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为题进行了在线演讲。他指出,金融在湾区建设中尤为重要,起着高效配置资源、便利资金跨境流动的作用。下一步要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港澳要进一步融入国家战略布局,湾区要加快制度性开放,吸收国际经验;要着眼于产业布局与民生需要,服务于三地居民在跨境支付、信贷保险等方面的需求;要着力构建金融市场生态,发挥金融中心辐射功能,建设世界一流的投融资平台;要以RCEP(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为自贸区发展的重要动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发展关系,落实中央政策,推动项目落地,进行前瞻布局,释放长期合作利好信号。
迟福林在以《以制度型开放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服务贸易一体化进程》为题进行主旨演讲时指出,为推动形成大湾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新格局,要以制度型开放实现粤港澳三地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的对接,提升粤港澳服务贸易一体化水平,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陶一桃以《“十四五”规划中粤港澳大湾区三大使命的制度创新意义》为题,阐释了湾区的重要意义。她指出作为足以带动中国社会改革开放迈向深入的政策性增长极,湾区与特区、自贸区一样,都担负着不同发展时代所赋予的不同内涵的改革目标与使命,将是新时代中国更加自信地走向世界、世界更加有规则地走进中国的开放而坚实的门户与桥梁。
俞可平在《特大型城市与中国式现代化》主题演讲中指出,城市化是通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而特大型城市的崛起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鲜明特征。特大型城市是大湾区的主力军,是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强大引擎,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更是国家治理的晴雨表。他围绕特大型城市发展中的各项挑战,提出了特大型城市治理改革的具体建议。
谢鹏程在就《打造合规示范区,保障深圳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主题进行演讲时表示,深圳市打造合规示范区的举措不仅构成了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全国也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并且具备极大的发展空间。深圳合规示范区建设为全国示范区建设提供了样本,具有重要的实践引领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于运全结合自身国际传播实践工作,以《加强智库交流,讲好湾区故事》为题发表演讲。他认为大湾区作为国际传播创新之地,应运用好丰富、多元的文化资源,同时借助国内国际双媒体渠道打造与大湾区实力相匹配的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专注讲好湾区故事,搭建讲故事的平台,汇聚讲好湾区故事的智慧,在大湾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提升软实力。
深圳大学特聘教授,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巢乃鹏作《国际传播秩序的发展与重构》主旨演讲。他指出,在现有的国际传播秩序下,中国所追求的在国际上正义、公平、和平的形象存在着困难。因此我们要从我国掌握的数字技术、我国政治话语的创新和我国追求的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出发,借助更先进的媒介技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超越“利益攸关体”的表达,重构一个“礼与和”的传播秩序。
张志安以《平台、视觉、情感——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新路径》为题作主旨演讲。他以“眼镜”“巨龙”“筷子”“大象”四个比喻,形象地指出中国国际传播现阶段面临的四个障碍。他强调,应充分重视国际传播的主体(企业)和故事,调动国际传播的视觉和情感,打通国际传播的平台与渠道。要加强湾区国际传播中的实践创新应以多元主体为行动者,以视觉内容为主产品,以情感共鸣为主目标,以社交平台为主阵地,以话语创新为支撑。
张晓红在大会总结中指出:“各位专家的发言生动且详实,厚重且前沿,为深圳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指明了道路,更为深圳人文社会科学的高质量发展‘铺路架桥’。深圳大学文科阵营是深圳社科建设的‘梁柱’,也必将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轨道中源源不断地贡献强大的内生力量。”
据悉,除主论坛外,九场分论坛分别由2022文化科技创新论坛(CTIS2022)暨首届深大湾区论坛、“中国城市现代化”高端论坛暨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成立一周年研讨会、一带一路&湾区论坛、开放·融合·未来:湾区校长论坛、碳中和与绿色金融、粤港澳大湾区高端法治论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复合型创新人才高地建设论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高峰论坛、深圳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高端论坛暨“港航发展分论坛”组成。各分论坛紧密围绕数字时代文化强国建设、中国城市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开放、高等教育管理创新、新时期“双区”建设和“双碳”目标实现路径、粤港澳大湾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创新与协作、深圳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等议题展开。每项议题都直接涉及到深圳市高质量发展方向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实施路径,体现出专家学者的使命担当,更呈现出以深圳大学为代表的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蓬勃的发展动能。
(宣传部 社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