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宣传部主办

爱国?理想?成才

发布时间:2007-05-29

杨叔子院士为我校师生做励志报告


5月28日下午,我校演会中心座无虚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教授应邀为我校及附中的师生做了一场《踏平坎坷,成人成才》的精彩报告。学校党委书记江潭瑜,校长章必功,副校长刘洪一、邢锋及各单位负责人、学生代表1600余人,聆听了报告会。


江潭瑜主持报告会,他详细介绍了杨叔子院士的科学研究领域以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杨叔子院士不但是一位科学家,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特别倡导在全国理工科院校中开展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在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倡导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推进全面的素质教育方面,赢得了广泛的声誉。
报告会前,杨院士对我校顺利完成“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表示祝贺,祝贺我校在“以评促建”中取得的巨大进展,并希望深圳大学在邓小平同志画圈的地方把“春天的故事”演绎的更加壮丽。
杨叔子结合自己的成长、成才的经历,总结了一个人要成人、成才、成功必须坚持四点:最基本的因素――人生在勤,贵在坚持;关键因素――敢于开拓,善于总结;外部条件――尊重别人,依靠集体;核心因素――理想崇高,自强不息。生动而活生生的事例,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极大地激励了在场的师生。


最后,杨院士赠诗深圳大学“故事春天演绎新,荔园硕果共诗魂。诚知海内存知己,喜看天涯甚比邻。”并对全校师生给予鼓励。
聆听完报告会,江潭瑜对在场全体师生说,这场报告会内容丰富、深刻,学识渊博而厚重,极富感染力、说服力,杨院士结合自己成长、成功的历程,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成功的人必须坚持的四点,这四点经验很重要。这场报告会更是一场非常精彩的成人成功的成果交流会;一堂充满思辩的人生哲理课。这场报告对我们做人、做事,读书、做学问都是一本精彩的教科书,给我们以很大的启迪、很多的收获。
(熊媛媛 供稿)

附:杨叔子院士报告


踏平坎坷,成人成才
杨院士以中国第一部编年史《春秋》为引,连续三个设问,层层深入,解释了孔子之所以取其名曰《春秋》,源于春分秋分之日时间一样长,说明历史是公平无私的。他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向大家揭示了中国传统文明得以完整保存并延续至今的根本原因――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
报告中,杨院士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和亲身经历,深入浅出地向同学们阐明了“成人成才”的四点经验:
人生在勤,贵在坚持
杨院士在总结个人的成长经历的时说“人生在勤,贵在坚持”,这是成人成才的基本因素。东汉天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张衡说过:“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杨院士从成才的三个条件――天资、机遇环境和勤奋讲起,他说,一要勤奋学习。人生要成功,要成人成才,最重要的在于勤奋学习,杨院士强调应坚持勤奋、勤劳、勤快、勤勉。二要深入思考。杨院士认为自己的成长受益于中国的传统文化,9岁才进小学的他,数学很差,一年后跳到中学,数学成绩突飞猛进,因为懂得“道可道,非常道,明可明,非常明”。他说,我们所学的知识是特殊的,应学会将特殊转化为一般,将具体转化为抽象,不能满足于书面知识,学的东西越抽象,了解得越深。三要认真实践,不实践就不可能真正深入思考。四是贵在坚持。他引用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的话说:“苦难对于一个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敢于开拓,善于总结
什么是成功?杨院士认为,“对高层人才而言,关键就是能开拓、能创新。没有开拓,没有创新,社会怎么进步?”他总结说“敢于开拓,善于总结”就是成才的关键因素。
杨叔子说,大学不同于中小学,它对文化知识的理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应开拓文化、创新知识,只有不断开拓创新才能促进社会发展。我们国家目前特别强调要自主创新。在“十一五”规划里有一个指标:争取把国家的技术依存度降到30%以下。他还说,不仅仅在科学、技术、工程上面要突破、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在人文、在哲学、在社会科学方面同样也要有突破,这个突破同等重要。但是,要突破、要创新,道路不会平坦,必须善于总结。
尊重别人,依靠集体
“饮水必须思源,数典不能忘祖”, 杨院士说,人不能忘记过去、忘记家乡,忘记国家。尊师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学生,应学会尊重,不仅要尊重老师的人格,也要尊重自己的历史。
说到集体,杨院士非常感谢他所属的集体,他们的集体有三条不成文的规定:真心真意尊重别人的劳动,承认别人的劳动,时刻为别人着想。杨院士认为,正是这样的集体造就了今天的他。因此,他总结说“尊重别人,依靠集体”是成人成才的根本因素。
理想崇高,自强不息
“理想崇高,自强不息”,这是个人成才的核心因素。杨院士讲到,他5岁时就逃难,动乱时期,父亲对他的爱国教育根深蒂固。杨院士慷慨激昂地对台下1600多深大师生说道:“你们这一代必将把我国建设成强大的、一流的、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国家,这是毫无疑问的。”
1981年,作为湖北最年轻的教授被公派到美国做高级访问学者。归国时,杨叔子在国内工资一年只有600美元,而在国外,一名教授年薪至少10万美元。一些年轻人问他:“为什么要回国?” 他不解地反问:“为什么不回国?”杨院士感慨地说:“在我们这辈人心中,出国就是为了回国。出国学本领,回国搞建设,理所当然。”他说,人应该目光如炬,看到全局、看到长远、看到国家、看到人民;不能目光如鼠,一切以个人利益为转移,不管国家与民族的利益。
(根据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