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3日,由我校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谢和平院士领衔、深圳大学与四川大学团队自主研制的深海沉积物(天然气水合物)保温保压取样装备海试成功,实现了国际上首次获得保温保压的深海沉积物(天然气水合物)原位保真样本。
近日,深圳大学谢和平院士与其博士生翟朔分别为通讯和第一作者,香港理工大学倪萌教授、南京工业大学邵宗平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 Energy(IF:67.439)以深圳大学为第一单位发表了题为" A combined ionic Lewis acid descriptor and machine-learning approach to prediction of efficient oxygen reduction electrodes for ceramic fuel cells"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将机器学习、理论计算与陶瓷固体氧化物开发相结合,开发...
近日,深圳大学李清泉教授团队及杨超博士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Human expansion into Asian highlands in the 21st Century and its effec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两个关键科学问题:自21世纪以来,人类活动是否存在向亚洲高地(丘陵和山地区域)广泛扩张的现象,不同国家的空间异质性如何?人类活动向高地扩张的可见影响是什么?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后杨超为论文第一作者,李清泉教授和邬国锋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深圳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和唯一通讯单位。合作单位包括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中心、武汉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
8月4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了2021年度中国医院/医学院校科技量值(STEM)以及中国医院/医学院校五年总科技量值(ASTEM)排名。深圳大学医学部的科技量值排名自2018年起持续上升,并从2020年排名41位上升到2021年排名34位,并在首次发布的五年总科技量值排名中位列38。
2022年7月10日至15日(美国时间),2022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and USNC-URSI National Radio Science Meeting(IEEE AP-S/URSI 2022)学术会议在美国丹佛举行。会议期间,IEEE 天线与传播学会(IEEE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Society,IEEE APS)举行了各项颁奖典礼,其中IEEE天线与传播学会深圳分会荣获2022 IEEE APS杰出分会奖。
深圳大学杨楚罗教授课题组提出了一种简单有效的“双硼氮氧”多重共振分子设计策略,构筑了一类窄谱带红光发光材料,这一类发光材料不仅能方便的合成和衍生,还具有优良的光物理性能,包括高的光致发光量子产率(97%)、极快的辐射跃迁速率(7.4 ⅹ 107s-1),以及窄的半峰宽(32 nm)。
深圳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中心屈军乐教授、严伟副教授课题组从卤素掺杂碳点出发,设计了一款动态室温磷光柔性薄膜,成功实现了灰度磷光图形的光控编辑和显示,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该材料在时间分辨信息加密方面的应用。相关成果以“Halogen-doped phosphorescent carbon dots for grayscale patterning”为题,于2022年5月30日在线发表在光学类国际著名期刊《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影响因子17.78,中科院JCR一区,TOP期刊)上。博士后刘彦峰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屈军乐教授和严伟副教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深圳大学为第一和通讯作者单位。
近日,深圳大学材料学院杨楚罗特聘教授团队在化学的权威期刊Angew. Chem. Int. Ed.(影响因子15.336,中科院JCR一区,TOP期刊)同时在线发表2篇论文,分别实现了窄发射深蓝光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及窄发射圆偏振绿光OLED的效率突破。
近日,深圳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彭登峰副教授团队分别在Science China Materials、Nano Research和Small等期刊上在线发表半导体应力发光原创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