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彭登峰副教授团队分别在Science China Materials、Nano Research和Small等期刊上在线发表半导体应力发光原创研究工作。
深圳大学杨楚罗教授课题组提出了一种简单有效的策略,将手性给体和非手性受体分子进行搭配构筑手性激基复合物作为主体,非手性多重共振-热活化延迟荧光(MR-TADF)材料作为客体,实现了窄带发射的高效率圆偏振电致发光,其电致发光的半峰宽(FWHM)为42 nm, 最大外量子效率EQE可达33.2%,电致发光不对称因子(gEL)为2.8 × 10-3(图1),是目前报道的窄光谱圆偏振OLED器件的最高效率。该工作通过手性激基复合物主体诱导非手性的客体产生了圆偏振电致发光,为实现高效率和高不对称因子的圆偏振电致发光提供了一种简单通用的策略,预期将对CP-OLED器件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近日,深圳大学材料学院骆静利院士团队总结了机器学习在电催化材料设计中的应用,发现综合应用几何结构描述符、电子结构描述符和活性描述符可以很好的设计电催化剂的活性。揭示了这些描述符在电催化材料设计中应用的一般规则,并针对析氢反应、析氧反应、氧还原反应、二氧化碳还原反应和氮还原反应等众所周知的电催化过程中的挑战,对其潜在应用做出了一些前瞻性的预测。
近日,深圳大学材料学院骆静利院士团队奚修安副研究员、刘建文研究员、符显珠教授等人通过调整锶铁钼基钙钛矿氧化物氧的p带中心向费米能级偏移,将其结构中氧空位的形成及迁移能垒降低,显著提升了氧离子在电化学反应中的传质速率及催化反应动力学过程。
2022年4月4日-8日,受俄罗斯卫生部以及俄罗斯莫斯科国立第一医科大学邀请,哈尔滨医科大学杨宝峰院士、广东药科大学校长郭姣教授、深圳大学医学部主任/医学院院长朱卫国教授、北京大学王韵教授、暨南大学孙平华教授、深圳大学医学部副主任许兴智教授参加由中俄医科大学联盟主办的“第十三届医学教育周国际会议”。 参加会议的还有俄联邦卫生委员会副主席、联盟杜马议会科学委员会副主席、国家医学院院长以及来自马来西亚、印度等国的专家。
深圳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核科学与核技术系先进核能团队的龚星博士(副研究员)在国际材料科学领域顶尖综述期刊《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上发表综述文章。
近日,深圳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徐平教授团队与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张新亮教授团队合作,在硅基非线性光学器件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在《Photonics Research》(IF: 7.08, 中科院Top 1区,10(1), pp. 50-58 (2022)) 发表了题为“Enhanced optical nonlinearity in a silicon–organic hybrid slot waveguide for all-optical signal processing”的研究论文。
近日,深圳大学材料学院杨楚罗特聘教授团队采用在多重共振热激活延迟荧光分子的外围引入“挡板”基团(图示分子灰色片段),将多重共振母核(图示分子粉色片段)包裹在中间的策略,实现了窄发射光谱并抑制聚集诱导发光猝灭的目的。相应OLED器件性能获得大幅提升,在掺杂浓度为1-30%的区间内光谱几乎无变化,发光半峰宽仅为25纳米;在5%掺杂浓度下OLED器件实现了40%的发光效率,创造了目前国际上窄发射OLED器件效率的纪录,在产业上有潜在的巨大应用价值。
深圳大学杨楚罗教授和李凯助理教授团队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双核铂配合物,通过刚性分子桥强化分子内金属-金属作用实现了不依赖于分子间堆叠的高性能的红光和近红外光OLED。 源于分子内的强Pt-Pt和π-π作用,该类材料体系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与四齿配体铂配合物相当,其红光和NIR发射效率分别超过60%和40%、且发光寿命短至1微秒左右。作者采用传统掺杂工艺基于这类材料制备了红光和近红外光OLED器件,其外量子效率分别达到23%和15%,且效率滚降和器件寿命均有良好的表现,展现了该类材料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