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5月12日至16日,深圳大学以"绚荔中华同心同行"为主题,在两大校区五大社区同步开展民族文化周系列活动。活动通过"展、演、赛、动"四位一体模式,覆盖2000余名师生,以沉浸式文化体验推动民族团结教育走深走实。
石榴籽同心共植 文化根脉交融生长


5月12日开幕式上,深圳大学副校长汪永成与各民族学生代表共同种下象征民族团结的石榴树,并为其挂牌“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实践基地”。民族艺术团“意曲”乐队创新演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经典曲目,将冬不拉、热瓦普等民族乐器与现代编曲融合,现场观众还参与民族纹样人体彩绘体验,以艺术形式记录多元文化之美。
传统体育赋能校园 民族智慧焕发活力


13日举办的民族体育嘉年华成为校园热点。在沧海社区运动场,射箭、投壶等5项传统项目吸引广大师生次参与。活动创新设置"竹竿舞韵"竞技环节,学生通过节奏把控与团队协作完成舞蹈挑战,现场笑声与掌声此起彼伏,生动展现"体育+文化"育人成效。
数字技术活化传统 纹样美学诠释文明


文山湖社区展出的“艺境无界”纹样展引发观展热潮。艺术与科技跨界创新实验室通过数字切割、三维重构等手法,将苗族银饰纹样转化为山川意象,蒙古族云纹演绎为海浪形态,以先锋艺术语言诠释“天人合一”的传统哲思。同期开展的鄂温克族文化特展,传播学院运用VR技术复原游牧生活场景,配合400余份文物展品,让观众穿越时空感受民族智慧。
非遗工坊沉浸体验 文化传承润物无声


16日非遗体验活动在丽湖校区掀起热潮。维吾尔族顶碗舞工作坊还原古龟兹乐舞场景,参与者在专业指导下头顶六只瓷碗完成旋转舞步;哈萨克族髀石竞技区铺设特色地毯,通过羊骨骰子游戏展现游牧民族智慧。6个非遗工坊累计接待体验者600余人次,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深化对"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明组成部分"的认知。
构建长效育人机制 培育时代新人
活动期间,“一站式”学生社区联动开展民族政策宣讲、文化沙龙等配套活动30余场。计算机技术系同步发起“石榴花开·青春同心”短视频征集,收到作品127件,以青年视角记录民族互助日常。校党委宣传部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通过“专业课程+文化实践”双轮驱动,让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此次文化周以“小切口”呈现“大主题”,通过可感可知的文化体验,引导青年学子深刻理解“四个共同”的历史逻辑,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