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2日晚,文山湖社区和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精心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观影活动,80余名同学欢聚一堂,共同观赏了电影《还有明天》。
电影《还有明天》以二战后的意大利为社会背景,揭露了男女同工不同酬、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话语权缺失等社会现实,以女主迪莉娅的觉醒之路为主线,讲述了她如何挣脱家庭琐事的桎梏,以争取投票权为武器,并在投票路上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她”和“他”的故事,将个人的苦难升华为群体的呐喊,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是一部以群体觉醒和社会变革为主题的电影。该电影获得第69届意大利电影大卫奖最佳新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青年大卫奖及观众奖六项大奖。
活动现场,同学们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影片中,被迪莉娅的坚韧与勇敢所深深打动。通过迪莉娅的奋斗历程,大家深刻认识到个体主体性与社会属性对于个人成长、发展的不可或缺性,以及对于推动社会进步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体育学院的梁同学认为,《还有明天》不仅是一部关于女性觉醒的电影,它更深层次地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反思,提醒着我们在追求性别平等的道路上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仍需不断努力,电影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希望和力量,相信未来会更加美好。人文学院的戴同学肯定了影片全程采用黑白画面的做法,既有对历史真实的凝视,又将观众的注意力聚焦于人物的细微表情与动作;剧中将家庭暴力解构为一场“双人舞”,这既避免了暴力情节的直接冲击,又深刻揭示了暴力如何渗透进家庭关系的肌理;迪莉娅与玛赛拉的母女情更是让我动容,迪莉娅以牺牲自我的方式保护女儿,而玛塞拉的愤怒则象征新一代女性对传统女性角色的拒斥,母亲把偷偷攒下的钱全部留给女儿读书,女儿将选票递给母亲,女性对平等的追求实现了代际传递,这是一部优秀的电影,既有完整流畅又不落俗套的故事,又有深厚且让人回味思考的内涵。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的田同学这样评价,导演以一种黑色幽默的艺术手法来讲述一位母亲在生活中向现实妥协与抗争的故事,通过女主人公迪莉娅的故事来以小见大,映射制度性变革与个人命运的复杂关系,相信在渐进的制度变革下,迪莉娅的生活会更好,也恰如电影名称“还有明天”。来自工商管理学院的Jeeranun同学这样评价,电影展示了旧时代意大利的家庭社会生活,那时候男性比女性掌握更多的权力,希望人人都能平等地生活。心理学院的邹同学认为,影片最惊艳之处,在于对“私奔叙事”的颠覆,当所有人都以为迪莉娅手握的是那一封私奔情书或船票时,真相揭晓——那是一张代表举权的选票,这一反转不仅解构了传统女性题材电影对“逃离”的路径依赖,更将个体命运与集体解放紧密相连,“明天”不仅是希望,更是一种在绝望中依然相信改变的勇气。
当银幕光影渐次淡去,思想的涟漪却在心间久久回荡。活动结束后,同学们反响热烈,纷纷表示期待以后能多参加此类集艺术鉴赏与人文思辨于一体的主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