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综合新闻

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国日报就极端天气对大湾区的基础设施影响采访陈湘生院士

2021-11-08 15:21 浏览:

近日,《中国日报》(China Daily)记者就极端天气对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的影响采访了我校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滨海城市韧性基础设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未来地下城市研究院院长陈湘生院士。陈湘生院士围绕如何保护大湾区基础设施系统建言献策。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GIEC)在今年8月份发布第六次评估报告:极端天气将更加严峻。报告指出,随着全球变暖,大多数地区的强降雨事件很可能变得更加强烈和频繁。另有证据表明,海平面将继续上升,冰层将继续融化。粤港澳大湾区地处海陆交互的关键地带,是生态脆弱、灾害较多、对全球环境变化影响最为敏感的地带。随着全球环境变化和城市群人口、资源的进一步集聚,城市群面临的风暴潮、洪涝、三角洲沉降和地质灾害等风险不断加剧。而当前缺乏对于城市群的综合性防灾规划,粤港澳大湾区自然灾害的防御及风险管控与应对战略研究仍然薄弱,因此迫切需要在城市群区域的尺度层次上解决区域性灾害问题,寻求保障粤港澳大湾区防灾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陈湘生表示,近期全球性自然灾害事件给粤港澳大湾区敲响了警钟,日益恶化的气候变化对大湾区的基础设施体系构成严峻挑战。虽然沿海城市可以将洪水排入大海,然而随着全球环境变化和城市群人口、资源的进一步集聚,城市群面临的风暴潮、洪涝、三角洲沉降和地质灾害等风险不断加剧。大湾区拥有大量沿海基础设施,如填海、桥梁、地铁系统和商业写字楼,还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港、机场集团和高新技术企业等关键的交通与科技设施,陈湘生相信粤港澳大湾区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与工程技术来加强对基础设施系统的保护。

粤港澳大湾区通常会因极端恶劣天气而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2018 年,台风山竹等在大湾区造成了 150 亿元人民币(23.5 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对此,陈湘生建议优先考虑对于风险高的重点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完善监测预警系统,其中包括医院、学校、疗养院与需要水和电的基础设施。陈湘生说:“在最坏的情况下,我们必须以最高级别确保它们的安全。”

今年7月,河南郑州大暴雨在短短三天内倾泻了一年的降雨量。排水系统不堪重负,洪水使得地铁被困隧道,数百万人出行受阻,城市陷入瘫痪。8月5日,广东省要求各地铁运营商制定新的关停标准,防止乘客被困地铁。兼任深圳地铁技术委员会主任的陈湘生院士表示,近期全球发生的地铁洪水事件表明,大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容易遭受极端天气的影响。他认为,2011年以来,全国共记录了20起地铁水淹事故,郑州事件是一个严重的警示。未来,除了轨道交通,地下空间有望承担更多的功能,无论是商业用途、应急运输,还是减少碳排放。陈院士建议相关部门迫切需要审查地下设施的防灾标准。


原文链接:

https://www.chinadailyhk.com/article/245135#Can-Greater-Bay-Area-survive-extreme-weather?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