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增进青年学生对残障人士处境与无障碍环境的认知与关注,经济学院2025-06 期“青马先锋团・筑梦营”于2025 年 6 月 8 日开展 “轮椅上的半天” 无障碍体验官实践锻炼活动,通过沉浸式体验与互动交流,引导青年用实际行动感知城市建设中的 “无碍” 需求。

一、精彩宣讲:明晰活动意义与规则
活动开场,“轮椅上的半天”无障碍体验官 项目发起人吴浩波老师结合生活案例,讲解无障碍设施的设计逻辑:缘石坡道的坡度、盲道的纹路高度、通道的宽度等细节,不仅是技术规范,更是连接不同群体需求的桥梁。通过对比规范设计与现实中“被占用的盲道”“过窄的通道” 等现象,让营员直观理解:无障碍环境的缺失,本质是对多元需求的忽视。
现场互动中,吴老师以“你是否会因年龄增长需要无障碍设施” 引发思考,引导大家认识到:无障碍不是 “特殊照顾”,而是未来每个人可能需要的 “生活刚需”。吴浩波老师向营员深刻阐述活动的重要意义“障碍凭想象而放大、认知因不解而残疾”。营员专注认真地聆听,积极参与互动,无障碍的种子扎根心底。
同时,吴老师详细讲解了活动规则与安全注意事项,包括轮椅的正确使用方法、活动流程安排,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轮椅体验:用行动丈量城市温度
营员分组乘坐轮椅,实地体验地铁、公交及酒店的无障碍设施。乘坐地铁时,部分站点的无障碍电梯标识不明显,寻找路径耗时较长;步行至酒店过程中,发现多处盲道被共享单车、广告牌阻断,轮椅通过需绕行;进入酒店后,无障碍卫生间的门宽偏窄,部分设施操作不便,更有许多被占用的无障碍卫生间。
“平时觉得很普通的路,坐在轮椅上却像‘闯关’。一个小台阶、一处障碍物,都可能让人寸步难行。” 一位营员在体验后分享道。这种 “换位感知” 让大家深切体会到,完善无障碍环境不仅是设施建设,更是对人的尊重与关怀。

三、交流分享:让体验转化为思考
体验结束后,营员围绕“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能做什么” 展开讨论。有人提出“随手清理盲道障碍物”“主动为轮椅使用者留出行空间” 等日常行动;有人建议向身边人普及无障碍知识,让更多人关注身边的 “隐形障碍”;现场还通过数据了解到,我国 60 岁以上人口已超 3 亿,未来对无障碍环境的需求将更加迫切,进一步引发大家对 “全龄友好城市” 的思考。
“无障碍不是少数人的事,而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哪怕只是多一份理解、多一次举手之劳,都能让城市更温暖。” 这是现场营员达成的共识。

四、结语:以青年视角,看见“无碍” 未来
本次“轮椅上的半天” 实践锻炼活动圆满收官,活动通过“理论学习 + 实地体验 + 交流感悟” 的形式,让青年学生走出 “想当然” 的认知舒适区,用更包容的视角观察城市、思考社会。正如活动传递的理念,真正的无障碍,不是消除差异,而是让每种差异都能平等融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