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雪域高原到南海之滨,从非遗工坊到边疆课堂,深圳大学始终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信念融入血脉,以教育、艺术、科技与文化为桥梁,在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中书写一段段温暖坚实的民族团结故事。
教育援疆:知识跨越山海,温暖浸润边疆
在海拔5100米的红其拉甫国门,深大支教学生杨俊杰坚定地说:“教育援疆,何尝不是另一种戍边?”这句话,道出了所有奔赴边疆的深大人的心声。

深大支教团在红其拉甫国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跨越千山万水,深圳大学与西藏墨脱县签订校地共建协议,捐赠100万元助力发展,深圳大学校长毛军发受聘为“墨脱县高质量发展顾问”,以科技力量赋能边疆振兴。在新疆喀什,高等研究院丁春雨研究员团队在极端环境中开展深空探测雷达地面验证试验,为嫦娥七号及天问一号等国家重大工程提供关键数据;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代明军、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教师黄薇将深圳先进教育理念带入喀什大学,为当地人才培养注入新活力。

毛军发在墨脱讲授“科技自立自强”专题课

丁春雨团队在戈壁滩及塔克拉玛干沙漠开展极寒测试、地下信号分析及风成沙丘探测

代明军在喀什大学深耕教学一线
从计算机与软件学院的杨俊杰在喀什五中点亮孩子们的晚自习,到材料学院苏轶坤、人力资源部王少权、党委组织统战部薄迎迎等3位老师分批带领40名支教队员承担近5000名学生的教学任务;从经济学院曾博闻一人讲授超210课时,到总医院滕勇生医生用针灸治愈面瘫患者……深大人发挥专业力量,在边疆播撒希望与温暖的种子。

援疆支教团在喀什多所中学顶岗教学,缓解当地师资紧缺

援疆支教团带队老师苏轶坤在喀什指导学生工作

滕勇生医生在喀什传播中医文化
文化润疆:一颗荔枝,一份深情
今年夏天,150斤深大荔枝经冷链运抵喀什。办公室中,师生与深圳援疆指挥部工作人员共尝“家乡味”,暖意融融。课堂上,支教老师讲述“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典故,对比今日科技的便捷;学生阿依谢攥着荔枝核立志:“我要考深大!”
这颗荔枝,不仅是风味的传递,更是深大以文化润疆、凝聚民族情谊的生动写照。
校园共融:多彩活动,绽放民族团结之花
五月,“绚荔中华同心同行”民族文化周吸引2000余名师生参与。民族乐队奏响《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射箭、投壶、竹竿舞欢声不断,VR非遗体验让苗族银饰、蒙古云纹“活”起来……深圳大学副校长汪永成与学生代表共植石榴树,揭牌“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实践基地”,寓意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汪永成与师生代表共植石榴树
艺术传承:守护根脉,连接心灵
艺术学部教师蔡建纯参与创作的《伊犁河・世纪新声》在新疆奏响,用音乐搭建文化交流之桥;人文学院师生开发“畲语之录”小程序,以数字化手段抢救濒危畲语;传播学院学生才・德娃走访“人民楷模”,用新闻传递民族情谊……艺术与科技,正成为守护文化根脉、促进心灵相通的强大力量。

《伊犁河・世纪新声》民族管弦音乐会在新疆人民剧场奏响

师生代表展示“畲语之录”小程序

传播学院为山东文登师院新疆班来深交流搭建平台
青春实践:走向田野,浇灌团结之花
从云南德宏到内蒙古草原,从贵州苗乡到西藏林芝,深大学子的足迹遍布民族地区。经济学院“时光益读”项目募集百万善款,在墨脱、罗平等地建起一座座公益图书馆;外国语学院、材料学院等志愿者奔赴民族地区开展支教帮扶、科普教育;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科趣疆行”团队用机器人科普点亮孩子的科学梦,学院教授马将带领学生在防城港开展“超冷世界”科普;乡村振兴研究院“智启乡程”实践团为滇西少年带去绿色教育的火种……
他们用脚步丈量祖国,用专业服务社会,用青春践行使命。

民族艺术团来再提老师带队到新疆喀什、阿勒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经济学院志愿者在云南、西藏、内蒙古等地开展阅读营活动

外国语语学院志愿者在贵州白族彝族苗族乡中学支教

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学生在巴州、阿克苏开展科普活动

深圳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在云南德宏开展绿色教育课
同心共筑,永不止步
从教育戍边到文化浸润,从科技赋能到实践扎根,深圳大学始终以行动诠释“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刻内涵。在这幅由无数青春足迹共同绘就的民族团结画卷上,每一笔都是课堂上传道授业的师者身影,每一色都是田野间调研记录的学子热忱,更有王英、胡成坤、张泽远等一批校友们从校园走向社会后,依然持续反哺乡土、联结东西的深厚情谊——他们或以公益助力乡村教育,或以专业投身边疆建设,让这份团结之力跨越山海、绵延不断。
同心共筑,永不止步。深圳大学将继续以教育之力、青春之笔,书写新时代民族团结的动人篇章。
(党委组织统战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