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宣传部主办

“智趣科学”大手牵小手 深圳大学帮扶团队带领乡村孩子走进科学世界

发布时间:2024-07-19

在河源市和平县浰源镇中心小学,四年级2班的黄金耿同学在科学课上被《小灯泡发光了》一课深深吸引,不断尝试连接电路。当点亮小灯泡时,他眼中的惊喜几乎要溢出眼眶,迫不及待地向授课的邱韵婷老师展示他的成果。原本羞涩的小男孩在老师的鼓励下继续成功“挑战”用一根导线点亮小灯泡,并主动为同学们讲述了实验过程,还画出了电流流动路径。

邱韵婷是深圳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的应届毕业生,也是学院“智趣科学”团队的成员之一。毕业前的这一学期,她和另外16名大四同学一起在河源市和平县浰源镇中心小学当科学课支教老师。几个月时间里,支教帮扶队不仅完成了科学课的授课,还为浰源镇中心小学编写并捐赠了科学课讲义,与该小学共建了科学实验室,为当地的孩子们打开了走进科学世界的大门。

让小学生爱上科学养成科学思维方式

2023年暑假,深圳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智趣科学”团队曾在浰源镇中心小学进行了为期两周的科学实践创新营活动。他们发现,当地专职科学老师尚未配备到位,科学教育资源缺乏,难以满足孩子们的学习需求。于是,今年3月到6月期间,深圳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党委组织“智趣科学”团队中已考取教师编制或被录取为研究生的17名大四同学,前往浰源镇中心小学开展了为期一学期的科学课支教活动。

支教老师温斯婷说,她为孩子们上课,注重让学生建构科学模型,例如“物体的运动”单元引导学生建构机械运动中质点的模型,“动物的一生”单元引导学生建构动物生命周期的模型,“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引导学生建构日地月的天体模型。“建立科学模型有利于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观点系统地认识世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

支教老师们将科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将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出对应的实验步骤,激发他们对真实的科学问题的深入思考。在这样的要求下,教学效果显而易见。“学生们在前两节课还处于比较拘谨的状态,学到了一两个单元后,就开始喜欢在课前提早来到科学实验室与老师们讨论将要学习的知识,迫切想要摆弄实验材料。”支教老师曾玉婷说,“前排同学甚至以讲台为桌,对每个问题都积极举手表达想法,学习态度有了极大的转变。”

共建科学实验室培养实践能力

一个学期下来,四年级支教团队在浰源镇中心小学完成了《植物的生长变化》、《电路》、《岩石与土壤》三个单元的授课,共开展了14次课。支教老师曹铠彤和伙伴们发现,由于缺少日常生活的知识积累,孩子们对一些难度较深的知识点理解困难。于是,支教团队通过设计适合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探究能力和学习习惯。就拿《植物的生长变化》一门课来说,每次动手实验,学生们都不禁惊叹“植物的生长变化竟有这么多学问”!

遗憾的是,受限于当地条件与课程时间,支教团队无法将每一堂科学课都以实验课的方式进行讲授。“每次理论课前,看着学生们带着充满求知的眼神问我们‘这节课有实验吗’,我们总是感到惋惜,只能在课件中尽可能多加入科学视频,通过观察别人做的实验来教学。”曹铠彤说,孩子们对科学如此求知若渴,但支教团队却无法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这成了支教团队的一块心病。

于是,支教团队在浰源镇中心小学已有的实验室场地基础上进行改造,添置实验器材。经过支教团队和浰源镇中心小学的共同努力,孩子们终于有了“共建科学实验室”。

“我们始终希望学生能够亲自参与到实验过程中来,学生在自己动手的时候,可以学到很多仅仅通过观察和聆听学不到的知识。”支教老师熊睿说,“在此过程中,学生有可能产生对生命、对生物、对生物学甚至是对科学的兴趣。”

编写科学讲义构建教学体系

为期一学期的支教结束了。在支教老师曾玉婷的最后一堂课上,学生们都非常不舍得下课。课后分别之际,孩子们问:“以后还能上科学课吗?”

“我们对孩子们说,‘会有机会的’。”曾玉婷说,支教团队不仅仅是希望完成一学期的教学,更希望能够产生稳定长效的影响。“预筑其室,先筑其基。”支教团队将教授的课程编写成讲义,不仅减轻了当地老师的备课负担,更帮助当地学校建立起科学课程的教学逻辑与教学方向,便于后续能够独立地开展科学课程教学。

支教老师杨雯菲说,在编写讲义时,老师们会阅读课程标准,集体研讨科学学科教学的总体要求,深入研究教材;根据年段教学特点和当地孩子的实际情况,合理把握教学目标、教材体系、内容结构、重点难点;明确讲义编写的结构与要求,由每节课的主讲人负责撰写该节课的讲义内容,最后汇总成册。

“我们的讲义可以看作是将科学‘介绍’给学生们,从而让更多的学生了解科学、理解科学、爱上科学。”熊睿说,他们编写的讲义扎根于课本,与教材相匹配,能更好地让学生发散思维。“我们并不希望讲义是复杂的,我们希望它是简单明了的、有趣的、全面的,并且希望我们编写的讲义能够帮到学校的其他老师,更好地构建科学课的学习体系和框架。”

在看到“智趣科学”团队学生编写成册的科学课讲义时,深圳大学驻浰源镇帮扶工作组干部汪江老师表示“很震撼。”

振兴科学教育道阻且长需勤耕不辍

2024年6月21日,深圳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李翠华、党委副书记徐晓玲带队来到浰源镇中心小学,举行了“共建科学实验室”揭牌仪式和科学课程讲义捐赠仪仪式,并慰问支教同学,与深圳大学驻浰源镇帮扶干部、浰源镇中心小学老师和学生代表开展座谈。

李翠华说,乡村振兴,应紧紧锚定教育职责使命,有效地将一线城市和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和教育理念向广东山区引流,激发乡村孩子内心对科学的向往,让他们认识到科学的力量。希望“共建实验室”和团队编写的讲义能更好地为当地学生提供稳定的教育资源支持,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发展的平衡,给学生带去更丰富、更有趣的科学课程体验,在小学生心里种下爱科学的种子。她对秋季科学课程提出安排,表示将进一步建立线上指导渠道,帮扶乡村科学课程的开发学习。

“学院师生给浰源镇带来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教育课程,更是建立科学教学体系和乡村教育帮扶的标杆。”深圳大学驻浰源镇帮扶工作队干部杨建老师说。

浰源镇中心小学校长陈培泽说,大学生们的授课令乡村小学生增长见识、拓宽科学视野,他在孩子们身上看到了很大的改变,希望后续能与深圳大学持续开展多样化的帮扶合作。

《小灯泡发光了》课后的一幕令邱韵婷老师记忆犹新。受到鼓励的黄金耿同学一直守候在实验室门口,被邀请帮助老师整理实验材料。“我送给他一张电路图作为小礼物,是对他兴趣和努力的认可,也是对他未来无限可能的期许。”黄金耿高兴地接过并道谢,跑到外面的阶梯上坐下来,认真地看电路图,眼中再次闪烁起光芒。“这一幕,让我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邱韵婷说,“看着孩子们眼里的好奇,我们多么渴望自己的知识能再渊博一点、课堂再有趣一些,给学生带来更好的课堂、更好的教育。”

一位五年级的小女孩说:“你们来之前,我不知道什么是科学,我觉得科学很遥远,像天空中的火箭;你们来之后,我真正地了解了科学,科学就在我身边。我喜欢科学。”这令支教老师卢丽君心中五味杂陈,“既为我的行动努力能为这个地方的孩童带来一点点观念上的改变而欣慰,也感叹一人之力的渺小,振兴科学教育仍道阻且长,需勤耕不辍。”

(撰稿 王若琳 摄影 向帅文 黄幸璐)